灣生,指的是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在台出生,而在二戰後被遣返回國的日本人。有台灣和日本血統的女子田中實加,日籍奶奶總是和她講台語,說著百年後想歸根台灣,於是她立志協助已被引揚(遣返)日本的多位灣生來台尋找親友及故居,這段過程被拍成了紀錄片《灣生回家》。
【2016/12/23更新:田中實加身份有很大成份是假的,且此人說謊的部份還包含更嚴重的剽竊藝術原創。但是,灣生的歷史是真的。】
初聽見灣生這個新名詞並得知其意義,我就產生了莫名濃厚的興趣,莫名得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。因為,我或許喜愛甚至崇拜屬於日本的某些事物,卻一直不太喜歡日本這個國家,為什麼會那麼想要瞭解灣生的故事呢?
直到《灣生回家》的預告釋出,看見影片中垂垂老矣的人們走進台灣的學校,卻唱起日語校歌,我猛然理解了自己莫名的源頭:我見過灣生,很多很多位灣生。
我幼時就讀的國小創校於1899年3月,如今已有117年歷史,比中華民國還要年老。學校不時有來賓參訪,校方通常會在朝會中介紹來賓,有時還能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。相較於受到熱烈歡迎的賓客,我們卻發現有一群人永遠默默地來、默默地走。
這些沉默的客人,青一色上了年紀,而且長相與家中和鄰居的長輩都不太相同。
母校的日式建築至今保存良好
有一天,因為下雨而必須在教室內授課的體育老師,以悲憤的口吻提到了這些沉默的客人:「哼,日本鬼子。」
我們好奇地問:「是日本人?為什麼叫鬼子?他們來做什麼?」
「他們是你們的學長姐。」
「咦?」
我的國小老師們如果有一定年紀,多半是外省人,獨獨這位六十多歲的李老師操著台語國語。我們非常敬愛李老師,難得看到他露出感傷,從他口中,我們得知了日本殖民台灣的故事,在那段艱苦時期裡台灣人如何被高壓統治,貧窮而飽受欺凌,甚至連公園都沒資格進入。而我的母校,曾是全台唯一以日本天皇命名的小學校。
有趣的是,9歲的小孩子理應聽不懂這些的,不過我幅員頗為廣闊的母校長期出借三分之一校地給鄰近的國中,每次想打躲避球時,就得和人高馬大國中生上演爭地戲碼,最後當然都是我們這些小鬼輸,除非李老師剛好經過幫忙出頭。所以,李老師根本不必解釋什麼是殖民,什麼又是欺凌,只要說「日本人就像隔壁的哥哥姐姐一樣」,馬上就讓我們恨得牙癢癢!而日本治台時實行的「連坐法」,也盛行在我的母校,無疑恨上加恨啦!
於是,每回看見又有日本人來參訪,我和同學都會很幼稚地低語:「走開!日本鬼子!」
回想起來,我對日本的惡感居然是緣由於此,而非所謂的黨國教育,是莫名,也是際遇。
再長大一點,我去過日本旅遊,慢慢學會一點日語,有天如田中實加一樣,發現自己的外公除了台語外還能說流利日語,並以曾身為日本人為榮。外公的口頭禪是「台灣人劣根性太重」,我很不滿,問他:「您不是台灣人嗎?日本鬼子有什麼好?」
外公目光悠遠,回憶起那段輝煌進步的時光,火車隆隆,地肥物美,夜不閉戶路不拾遺,台灣人和日本人和樂融融…
等一下!怎麼跟李老師的回憶差那麼多,難道是平行時空嗎
抱著滿肚子疑問,我開始讀歷史教科書。陌生的土地發生過的大屠殺,又和李老師說過的殘酷不謀而合。雖然也接觸到更多非官方的歷史資料,卻仍難以拼湊出日本治台的全貌,畢竟恨日本的,總是強調剝削;喜歡日本的(或是恨中國的),總是強調美好。除了我,其他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,何嘗不矛盾。
現在,日本和台灣的民間交流極度頻繁,兩邊的友誼在日本的311地震後抵達了一個高點,和我同齡的人幾乎都非常崇日,我彷彿成為異數(我比較喜歡韓國)。《灣生回家》上映,感動了許多台灣人,但同時大量曝光的慰安婦們(我有位姨母也差點被迫),受到的關懷卻相對少。我想,或許跟台灣紛亂的政治狀況有關吧!
2015年二戰紀念日時,我熱切地翻譯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公開談話:
看國際新聞看到日本首相發表了《二次大戰結束七十週年談話》,各家媒體對於安倍是否直言道歉說法不一,好奇地找了原文來看,順便練練生疏很久的日文。
第一段引言,不重要。
第二段,說明西方殖民主義侵襲亞洲,自誇明治維新讓日本保住獨立,於是有能力去殖民中國…啊不對,是幫中國打俄國(順便要點好處XD)
然後居然說日俄戰爭的勝利為被殖民的亞洲國家們打了一劑強心針!(會不會美化得太扯蛋啊?再次宣傳大東亞共榮圈?)
第三段,談到一次大戰促使國際聯盟成立的歷史。
第四段說到歐美國家利用手段聯合殖民地或弱國,建立了強大的經濟聯盟,相對地日本國內經濟卻一蹶不振,於是當權者想到了用戰爭轉移注意力的方法。(這招現代美國也蠻愛用的)
第五段一樣講歷史,日本透過918事變表態:不要和平要戰爭。最後日本戰敗。
第六段第一句對戰爭中死亡的國內外人士鞠躬,表達痛惜和哀悼。(這邊就可以各自解讀,算道歉嗎?我個人覺得算)
只是接下來居然談自己死了多少人民?(好吧,人民是無辜的,當權者選擇戰爭卻戰敗,為人民哀悼一下總是必要的囉)
第七段說到外國的死傷(但我覺得跟第六段比重差好大,第六段敢列出東京轟炸、廣島原爆和沖繩戰役,這邊怎不把南京大屠殺…等條列一下?)。最後一句對慰安婦的說法是「傷害了女性的尊嚴和榮譽」(難怪被罵翻,但也許日本人覺得尊嚴是最重要的才這麼描述?)。
第八段,承認二戰中自己的侵略國角色。(這是無法辯解的事實,承不承認根本不重要?)
第九段到第十一段,強調日本自二戰後堅持和平與尊重民族自決,誓言不再發動戰爭。(嗯,誓言只有在發誓當下是真心的,我們都知道XD)
第十二段第一句,對二戰表示反省與歉意(道歉用的是過去式,有伏筆)。之後列出日本曾侵略的國家(含台灣),因為謹記自己造成的傷害,戰後一直致力於維護這些地區的和平與繁榮(超級誇大,讓我想到美國的老大哥姿態orz)。
第十三到十五段,再次強調不會忘記二戰的歷史,並對各國的寬容以待表達謝意。(真的覺得相較於德國戰後被列強分治,日本運氣很好,不過人家也夠爭氣知道團結努力)
第十六段,重點來了,說明日本戰後出生人口已佔總人口80%以上,這些人是無辜的,所以不需要對二戰感到抱歉(因此第十二段唯一一句直接道歉是過去式)。
後面要求日本新生代面對歷史,承先啟後。
(我想到台灣的二二八,以及這陣子的課綱微調。能夠單純陳述的歷史該怎麼寫?真的有客觀公正的歷史嗎?台灣是否也到了忘卻過去傷痛的時候?)
第十七段以後,只是把前面說過的再換句話說,就不翻囉。
經過這麼多年,敬愛的李老師已不健在,慰安婦阿嬤們也燃盡了最美的時刻,逐一凋零。之所以無法釋懷,不就是因為沒有獲得一個真相,一句真誠的道歉嗎?日本人或許講話曖昧,但他們若要真誠道歉,明明也是舉世少見的慎重。
最終我沒有去電影院觀賞《灣生回家》,看預告都會哭了,去電影院還得了!何況那些鄉愁,那些不得已,我早在來自中國的長輩身上感受太多,也在自己多次搬家的人生中深刻體會。
第一代外省人何嘗不是灣生?他們匆匆避難過來,家人朋友未能隨行,原本也並未打算在台灣落地生根,如今就算認同「我是台灣人」,故鄉何嘗容易割捨,但卻人事已非。相對地,日本灣生說著「我是台灣人」,那個記憶中的故鄉也早已不在。我其實很懷疑,如果他們未被強迫引揚,可能錢財仍在,也不會受歧視(台灣畢竟不像日本排外,就連中國東北都有很多被中國養父母細心保護的日本孤兒),然而,不再是日治的台灣,真能是灣生繼續安居樂業之處嗎?
我倒是認真地看完了《灣生台灣人》,在某個程度上補足了日本殖民開墾台灣的歷史知識。如果激情之餘想瞭解灣生的前因後果,不妨看看這個用心製作的節目。
節錄節目重點:
吉野村位於現今花蓮的吉安鄉
花蓮薯曾是上貢日本天皇的高級貢品
皇民化運動包含強迫台灣人改日本姓
我還是不太喜歡日本國,因為日本官方始終不願意正視發起戰爭對他國人民造成的傷害。但,我偶而會想起我的日本學長姐。不知道他們還健在嗎?還回來看母校嗎?我相信只要他們健在就一定會回來,而我希望現在他們能夠被歡迎,能進入教室裡,和學弟妹說說他們的故事。